您的位置:中医院首页 > 健康园地 > 【每周一药】温补之品—黄芪 > 正文
【每周一药】温补之品—黄芪
发布时间: 2023/2/6 9:46:29 阅读次数:3649

    【每周一药】是我院以介绍临床常用中药相关知识为主题的中医药科普栏目。其介绍范围来自《中国药典》、《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》等。中药的认识和应用,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,它是我国人民认识大自然以及和疾病做斗争过程中总结的智慧结晶,数千年来,它对保障国人的健康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。本栏目介绍的内容只作为科普宣传,不作为患者自己用药的依据。

黄芪,为大家熟知的温补之品,因其具有较强的补气之力,又善益卫固表,升阳举陷,在生活当中,也被大家熟知熟用。黄芪味甘,性微温,但并非所以气虚症状者都适用,用之得当,是为利;用之不当,是为害。在家庭备用之时,应对黄芪多做些了解。

【别名】绵芪

【来源】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(Fisch.) Bge. var. mongholicus (Bge.) 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(Fisch. )Bge.的干燥根。主产内蒙古、山西。春 、秋二季采挖,除去须根和根头,干燥。或趁未完全干燥时切片,干燥。

【性状】本品呈圆柱形,有的有分枝,上端较粗,长3090cm,直径13.5cm。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,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。质硬而韧,不易折断,断面纤维性强,并显粉性,皮部黄白色,木部淡黄色,有放射状纹理和裂隙,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状,黑褐色或呈空洞。气微,味微甜,嚼之微有豆腥味。

【性味与归经】甘 ,微温。归肺、脾经。

【功能与主治】补气升阳,固表止汗,利水消肿,生津养血,行滞通痹,托毒排脓,敛疮生肌。用于气虚乏力,食少便溏,中气下陷,久泻脱肛,便血崩漏,表虚自汗,气虚水肿,内热消渴,血虚萎黄,半身不遂,痹痛麻木,痈疽难溃,久溃不敛。

【应用与配伍】

1.用于脾肺气虚,中气下陷之症。若气虚甚者,配人参、白术以增强补气效力;若脾虚症见食少便溏,除配以人参、白术外,还常加茯苓、炒扁豆、薏苡仁以健脾止泻;若肺虚咳喘气短,痰多稀白者,多与党参、茯苓、紫菀、陈皮同用,以补肺气,止咳化痰。若气不摄血而致吐血,便血,崩漏者,常与人参、当归、龙眼肉等同用,以益气摄血。

2.用于卫气虚而致自汗。气虚阳弱而致虚汗不止者,可与附子同用,以温阳固表止汗;阴虚盗汗者,需与生地、黄精等滋阴降火药同用。

3.用于水肿。若脾虚失运,水湿停聚而致的肢体面目浮肿,小便不利,多与防己、白术等同用。

4.用于气血不足之疮痈。若脓成日久不溃,则与当归、川芎、穿山甲、皂角刺等配用,以托毒排脓;若疮痈溃后,久不收口者,则与当归、人参、肉桂、熟地黄、白术等配用,以益气养血,托毒生肌收口;若治小儿痘疮,气虚塌陷,可与人参、肉桂、炙甘草同用,以益气托毒透疹。

黄芪配柴胡、升麻:黄芪甘温益气升阳,柴胡、升麻兼有升提阳气之功。三药相合,功有补中益气、升阳举陷,为中气下陷诸证所常用。

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煎汤,10-15g,大剂量可用至30-60g;或入丸、散、膏剂。

【使用注意】本品甘温升补止汗,易于助火敛邪,故表实邪盛,气滞湿阻,食积停滞,阴虚阳亢,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,均须禁服。

【贮藏】置通风干燥处,防潮,防蛀。

参考文献:

《浙江省炮制规范》2015年版

《中华本草》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供稿:乐清市中医院中药房宣传组

  
 
   
浙WWS标2012042600018号
  医院首页 | 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 | 人才招聘 | 流量统计
  Copyright © 2011~2012 乐清市中医院 版权所有. 浙公网安备 33038202002603号
  医院地址:浙江省乐清市建设东路206号 电话:联系电话 亿新科技 技术支持 浙ICP备10009505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