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晨读悟道:“中医不传之秘在于用量”,此话不无道理。处方遣药,切莫一概认为量大则功胜,而盲目追求大剂应用,要因病、因人、因药制宜,力求做到既对症,又适中,否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。从单味药言,量变超出一定限度,必然会引起质变,故剂量不同,功效有别。如:大黄小量可健胃,中量清湿热,大量则泻下;黄芪小量无利尿效应,中量能显著利尿,大量则反使尿量减少;川芎小量能升高血压、大量反使血压下降等等。 从组方配伍言,一方中药有主次,各药间又相互影响,彼此制约,故临证施治除,依法准确选择方药外,还要恰当处理好药物之间的量的关系。须知,适应不同病证的不同方剂,其主药间或主次药间各具一定的相对有效的剂量比例,倘此比例失调,势必导致全方功效重心的改变。如桂枝汤中桂枝和芍药等量,才能调和营卫,解肌发表;若倍用桂枝,则变为温阳降逆的桂枝加桂汤;若倍用白芍,就成了解表和里的桂枝加芍药汤。 又如小承气汤、厚朴三物汤和厚朴大黄汤3方组成药物相同,但小承气汤大黄用量倍于厚朴,功效是清热攻下;厚朴三物汤中厚朴用量倍于大黄,作用是行气通便;厚朴大黄汤中厚朴大黄倍于枳实,功用则是开胸泄满。由于药量变化改变了方剂的功能和主治,起到了扩大治疗范围的作用。
用药量之大小与临床疗效不绝对成正比,关键在于审证准确,知常达变,方能药到病除,效如浮鼓。准确把握药量,治疗疑难重症,用大剂量生石膏(每剂150-200g)浓煎频服治疗小儿反复发作性高热症,减少了儿童输液次数,增强了体质。
中医只有熟读经典,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,审证准确,立法精当,才能在处方用药时,做到得心应手,恰到好处,药到病除。而认真探究、正确对待药物剂量与疗效的关系,切实做到规范用药,合理用药,知常达变,才能提高疗效,也有宜于纠正盲目强调必用大量才能治病的思潮。
|